財團法人人人體重管理基金會

新陳代謝失衡會肥胖 提升基礎代謝易減重

Nov 28 ,2023

熱量消耗途徑

  1. 基礎代謝率:Basic metabolic rate(BMR),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熱量消耗,包含心跳、呼吸、體溫、腸胃蠕動、肌肉收縮等基本生理反應。70%的熱量由此途徑消耗,而基礎代謝率又由身體的肌肉量決定,所以肌肉量高的人,其基礎代謝率也較高,要減輕體重相對地也較容易。
  2. 食物耗能效應:Diet-induced thermogenesis(DIT),是吃進食物後消化分解所耗費的熱量,約佔10%的熱量消耗,分解蛋白質所消耗的熱量最高,其次是脂肪,最後是醣類。欲進行減重計劃的人,可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除了在減肥過程可幫助肌肉組織的建造,也可提升食物耗能效應。
  3. 活動代謝量:日常活動與運動所消耗的熱量,佔20%的每日熱量消耗,若是沒時間運動的現代人,那麼平日的走路、爬樓梯就變成主要的活動量了,對於維持體重來說就要減少搭乘代步的工具,否則活動量會更為減少。

 

我們討論完熱量的消耗途徑後,接著來討論是否所有人都可歸循此一論點,有沒有例外出現呢?當健康成人的熱量攝取超出消耗時,會造成體重增加,但是有些人雖然吃的很多,卻不用刻意增加運動量,就可以提高熱量消耗來維持體重;又有某些人雖然只吃少量的食物,卻還是會變胖,連進行瘦身都困難重重,為什麼會有這麼兩極化的不同呢?這要如何用熱量平衡的觀點來解釋呢?其實這是新陳代謝的問題!

 

某些內分泌的疾病會造成肥胖的問題,例如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甲狀腺機能低下、成人生長激素不足常伴隨肥胖發生。有些藥物會透過影響食慾中樞或周邊的新陳代謝失調而有肥胖的副作用,像是類固醇藥物、降血糖藥物、抗癲癇藥物等。以上這些都不是因為熱量平衡所造成的肥胖,是新陳代謝問題所引起的,所以實際上「肥胖」是一種新陳代謝失衡的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