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人人體重管理基金會

上醫治未病 從營養預防疾病著手

Sep 24 ,2021
營養科學被受重視

或許不少人會問:「營養科學有沒有進一步學理?」

我舉個例曾在上海召開的「營養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例子。

當時二十多位中外著名營養科學家已經在呼籲:「靠藥物治病實屬被動之舉,應該學會科學地吃,用營養預防疾病。」

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這個觀念,也和一般的營養學全然不同,許多人都認為「用藥治病」是天經地義的,怎麼「營養」也可以治病?

據專家研究,人類會患上各種癌症,三成以上是吃出來的。

依據會議統計資料,中國中西部地區,兒童、婦女、老人這三種人群的營養不良狀況較為嚴重,但在上海等沿海大城市,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大量攝入,導致營養過剩,使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疾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其中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居中國第一。

上海一項調查研究也顯示,二十歲以上人群中,近20%患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與「營養失衡相關」的新陳代謝方面的疾病。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表示,中國傳統醫學倡導「上醫治未病」,也就是說好的醫生應該幫助病人預防疾病,「靠藥物治病是痛苦的最後一招,而靠飲食營養預防疾病是愉快的干預」。

他又說,三分之一的更年期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接受荷爾蒙的治療,卻容易導致乳腺癌的發生,如果婦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多食豆腐,並且補充微量元素。

會議中來自瑞士羅氏公司的營養學家建議,日常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預防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蕃茄中所含的茄紅素對預防癌症,特別是前列腺癌有良好作用。

一位從事直腸癌防治研究的英國營養學教授說,日常飲食應該多吃綠色、較嫩的食物,多吃米飯(最好是油煎的炒飯),對防治腸癌都有好處。

另一位食品研究員也提醒,肉、魚等食品在高溫烹調(如燒烤)時,會產生有害物質,在人體內易引起DNA突變致癌,因此建議少吃燒烤食品。

這裡所說的「用營養治病」不是傳統的食品營養學而已,因為傳統的食品營養學注重膳食結構,以及食物攝入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但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科學發現飲食成分與個體基因表達、細胞代謝緊密相關。

也就是說,吃同樣的食物,東方人和西方人對營養素的反應不同,而不同人種的代謝類型也不同,對疾病的易感性也不相同。例如肥胖,西方人一般是全身肥胖,中國人則多是腹部肥胖;據醫學研究,大腹便便者更易患高血壓等疾病。

但目前中國或台灣所使用的營養狀況評價指標,仍然沿用國外的研究結果,沒有充分考慮中華民族的種族遺傳、地理環境等特定因素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在會議上強調,中國科學院將加強營養科學研究,已在全球招聘人才,已於2003年初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設立「營養科學研究所」。

該院的目標為:利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手段,進行營養科學基礎研究,同時推動功能食品的研製和產業化,讓老百姓吃得好,又遠離疾病。

這個目標也與我多年來的研究與推動方向相同,令我非常興奮,我就是運用「功能食品」為基礎,做適當的配方,進入細胞生物學層次;除了自己健康外,也幫助無數病人回復健康。冥冥中我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但竟然和大陸的中國科學院有相同的理念,實在欣慰。